九一八
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
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随后炮轰北大营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
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九十四年过去了,
历史的伤痕依然清晰。
1931年那个秋夜的痛,
始终刻在中国人的血脉深处。
历史并未走远,
警钟仍在长鸣。
愿逝者安息,
望生者奋进。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
勿忘九一八,忆琼岛英魂
冯白驹:铁骨铮铮擎琼崖抗战大旗
1938年12月5日“云龙改编”这一载入史册的时刻——在琼山县云龙墟(今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六月婆庙前,300多名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列队肃立,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与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手紧紧相握,宣布琼崖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由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独立队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自主。这标志着琼崖地区国共合作、共御外敌的抗日局面正式形成。
当天,冯白驹代表琼崖抗日独立队全体指战员,发表了充满抗日激情的讲话,“决不辜负琼岛同胞的期望和重托,誓死抗日,保卫琼崖!”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敲锣打鼓庆贺,现场一片欢腾,口号声、掌声久久回荡在云龙墟上空。
为做好抗日准备,冯白驹率琼崖抗日独立队在云龙墟紧锣密鼓地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军从海口西北角琼山县天尾港约2公里长的海岸强行登陆。当日上午,海口、府城沦陷,日军铁蹄未停,继续进犯。
“潭口渡口就在我们云龙墟,是当时日军要经过的地方。冯白驹不怕日军人数众多和飞机炮火,立马下令,派琼崖抗日独立队第一中队阻击,有效赢得了时间,拖延了日军东进的时机!”讲起潭口渡口阻击战,冯尔动感到高兴,“这一战提升了琼崖抗日独立队的威望,也增强了琼崖人民的抗日信心!”
潭口渡口阻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影响深远。时至1939年3月,琼崖抗日独立队从最初的300多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历程中,琼崖抗日独立队不断壮大,几经扩编,始终是琼崖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初期,琼崖国共合作还比较顺利。随着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琼崖国民党当局采取政治诱降政策,策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国民党顽固派接二连三制造反共惨案,围攻琼崖特委的抗日根据地,使得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急剧破裂。1941年,琼崖国民党派兵向琼文抗日根据地进犯,琼崖特委的电台被破坏。此后五年间,琼崖特委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陷入了孤悬海外的状态,琼崖抗日军民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
尤其在1942年至1943年,正是琼崖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向琼崖抗日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
在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冯白驹勇于担当,带领琼崖抗战军民,灵活运用抗日游击战术,粉碎了日军妄图通过大“蚕食”、大“扫荡”来消灭琼崖抗日武装的阴谋,同时也使得琼崖抗战军队发展、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黄振亚:将短暂又壮烈的一生献给革命
1927年7月,中共儋县县委成立时,作为仅有的几个委员之一,黄振亚属核心领导层成员,直接参与或领导了多次武装斗争。1936年,中共儋县县委书记李汉等人潜到新坊井村与黄振亚取得联系,并任命其为海头区委(代号江西区委)书记。黄振亚深入渔港和农村,恢复党组织,在海头、排浦地区先后成立一批乡村党支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黄振亚遵照中共儋县县委的指示,与其他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大力宣传我党抗日的方针政策,积极投身于组建革命武装,组织“抗日救国会”“抗日同志会”“青抗会”“妇救会”等,发动人民大众参军、捐款献枪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发动和领导海头地区组建了一个抗日武装中队,后被编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在黄振亚的指导下,地下党员、国民党二区长符华林和二区警察分局长符植栽以警察队为基础,成立了100多人(枪)的儋州二区抗日游击队。1938年3月,中共儋县县委在光村乡万安农场召开各区委书记会议,号召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支援前线抗日”。海头区共捐枪30多支,全县合计150多支枪(人),由黄振亚等率领,参加著名的“云龙改编”。改编后,黄振亚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行政书记。1939年4月,日寇入侵儋州并对儋州实行“三光”政策,屠杀人民群众。5月11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联合国民党第三、第四游击大队共500多人在东成至洛基的黑岭公路地段伏击日军,为第三大队抗击日军揭开了序幕。原以为日军只有2辆军车,谁知又陆续开来7辆。气焰嚣张的日军对我军实施反包围。当天中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黄振亚获悉战况后,立即带领全大队兵员跑步前进,配合农民武装,从背后奇袭日军。此举冲垮了日军阵地,将其切割成数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天黑后,日军残部狼狈逃窜、溃不成军。这一仗震动了全县,增强了人民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1940年4月初,当时已调回琼崖独立总队协助冯白驹同志工作的黄振亚,遵照琼崖特委决定赴儋县组建第六大队。他率领20多名干部、战士和军械工人途经儋县东成抱舍墟时,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不幸中弹牺牲。壮志未酬身已逝,留得丹心在人间。从学生会主席成长为抗日英雄,黄振亚的一生短暂而壮烈,犹如其墓碑前盛开的一束束鲜花,留得芬芳满人间。
李泽民:血战日寇 琼崖英魂
李泽民原名李有昌,1909年出生于海南会同县(今属琼海市)烟塘墟附近的大路坡村。父亲李永雁、母亲陈氏都是农民,家境贫寒。李泽民7岁起在家放牛,10岁时到礼昌小学读书。一天清早,李泽民在校门口的凤凰树下晨读,看到地主带着几个随从招摇而来,恰好农民卢某穿着鞋到烟塘墟赶集也路过这里。地主恶狠狠地训斥卢某:“全烟塘,就只我有穿鞋的资格,你这个穷鬼也配穿鞋?”他喝令随从毒打卢某,并将卢某的鞋剁烂。李泽民目睹这一幕,胸中燃起愤怒的火花,萌发了反抗封建势力压迫、推翻旧社会的想法。为了表达救民于水火的志向,他将原名改成了李泽民。
1927年秋,李泽民考入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当时,十三中是琼崖东路的最高学府,共产党在学校成立了地下组织。李泽民在党组织的启发和引导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秘密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4年秋,李泽民成为中共琼东县委的交通员。大路坡村地处要冲,琼东、文昌、定安三县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线都从该村经过,李泽民家成了党的地下交通站。1936年,李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大路坡党支部成立,李泽民任支部书记。1938年10月,中共琼东县振北区委成立,他又出任区委书记。
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琼文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存和发展队伍,特委和总队部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制定了“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方针。1943年夏,李泽民率部从琼文抗日根据地向琼东、定安交界地区挺进,抵达琼东二区笃礼乡(今属大路镇)新老村附近的豪猪沟。第一大队刚落脚,上千人的日军“讨伐队”就跟踪而来,向豪猪沟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先是以炮轰掩护步兵前进,但几次进攻都扑了空;随后,日军改变战术,以二三十名轻装人员为前导,主力队伍及重武器跟进,分多路上山搜索。经过几番较量,李泽民摸透了日军的行动规律。为了充分发挥抗日军民机动灵活的优势,第一大队决定运用游击战经验,打一场以消灭日军先头搜山部队为目标的山区伏击战。一天,第一大队集中相当于日军先头搜山部队3倍的一个加强连的兵力,配备2挺机枪、2支手提冲锋枪和一个短枪班,由李泽民亲自指挥,在一道山沟陡坡的小路两旁设下埋伏。上午9时许,日军按往常的队形向山上发起进攻,当其先头部队30多人进入第一大队埋伏阵地时,第一大队居高临下,用机枪、步枪集中向日军开火,同时掷出几颗手榴弹,短枪班接着发起冲锋。日军先头部队乱作一团,当场被击毙10多人,其余溃逃,第一大队缴获步枪10余支。由于地陡路狭,日军主力迟迟未能赶上去接应。约半小时后,日军才集中力量上山救援,这时第一大队已完成转移。
9月的一天,李泽民带领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100多人到新老村宿营。潜伏在附近村中的日伪奸细发现后,赶到环上村日军军营密报。下午4时,日军及伪军数百人手持精锐武器紧急出动,涉水通过文岭溪,悄悄往新老村方向扑来。下午5时许,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设在村外民坡屯的岗哨发现敌情,便鸣枪报警。听到枪声,李泽民立即指挥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急赴民坡屯迎击日军。由于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人员伤亡严重,李泽民下令撤退转移。因文岭溪水面被日伪密集火力封锁,第一大队无法返回豪猪沟。在李泽民的指挥下,战士们背水一战,击退日伪追兵,向西北方向的大庵山转移。在民坡屯战斗中,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共有42人壮烈牺牲。
1944年6月27日,陈求光、李泽民带领短枪班的战士们离开驻地——笃礼乡牛根肚,来到附近的椰子埇村躲避风雨,与一股路过的日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李泽民的脸颊,他倒在了战场上,牺牲时年仅35岁。